中央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 半导体设备受影响颇深
时间: 2025-02-21 03:48:36 | 作者: 产品中心
近日,中央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进行了调整,这一举措对我国半导体设备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多年来,国家通过不断修订《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逐步将半导体设备纳入税收优惠范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以下是详细报道:
2月14日,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以及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相关目录的通知。
自2025年3月1日起,《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目录(2025年版)》以及《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将正式施行。
其中,在《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中,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涵盖了晶圆混合键合设备,它是半导体制造环节中的关键一环;先进封装电镀设备,为芯片封装提供着先进的技术上的支持;晶圆缺陷自动检验测试设备,犹如精密的“质检员”,确保晶圆质量;碳化硅外延生长设备,更是在材料制备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在《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中,电子信息及生物医疗装备包含了点胶机,如同精准的“画笔”,完成精细的胶液涂布;涂胶显影机,恰似高效的“影像师”,实现精确的涂胶与显影操作;原子层沉积设备,宛如细致的“工匠”,精心构建薄膜结构;等离子刻蚀机,仿若犀利的“雕刻家”,对材料来精准刻蚀;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则像巧妙的“建筑师”,助力材料沉积成型。
回溯到2014年,政策明确将集成电路、LED、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中的16项关键设备列入免税清单,企业进口相关零部件可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这一政策的实施,犹如一场“及时雨”,为半导体设备企业缓解了采购压力,降低了进口成本,使得企业在研发技术和设备升级方面有了更多的资产金额的投入。例如,某半导体设备企业负责这个的人说:“2014年的政策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进口成本,让我们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技术,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2019年,政策进一步调整,新增离子注入机、集成电路自动化测试设备等半导体设备到免税目录,并自2020年起实施,逐步扩大了支持范围。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半导体设备企业加速技术升级,还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国产化进程。在政策的引导下,慢慢的变多的公司开始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实现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
2021年,政策再次修订,聚焦集成电路领域,新增相关设备和技术规格要求,强化对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支持。这一系列政策的动态调整,既鼓励了国产替代,又带领企业向高端技术突破。例如,部分已具备国产化能力的装备被移出免税清单,促使企业加快国产验证,提高国产零部件的自给率。
除了降低企业成本和推动国产化外,半导体设备行业还受益于多维度政策支持。对合乎条件的集成电路设备企业实施“两免三减半”所得税政策,与进口免税形成叠加效应,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同时,中央财政对半导体装备的“综合险”保费补贴80%,降低了企业创新风险。此外,政策明确要求企业需具备“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带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然而,尽管政策给予了全力支持,但半导体设备行业仍面临一些挑战。目前,半导体设备的核心零部件(如真空泵、阀门等)仍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不足10%。免税政策对整体成本的边际效应有限,仍需技术突破。此外,美国对半导体设备零部件的关税政策加剧了世界供应链波动,中国税收优惠虽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高端设备(如EUV光刻机)仍受制于出口管制。
未来,随着国产半导体设备技术的提升,部分成熟装备可能被移出免税目录,政策支持将向更尖端领域倾斜。同时,政策强调对关键零部件的“用途审核”,要求免税进口的零部件必须用于指定装备的生产,防止技术外流。这一趋势将促使企业更看重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协同发展。
总体而言,中央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通过降低关键零部件进口成本、引导技术升级,对半导体设备行业形成了结构性利好。但行业长期发展仍需依赖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链协同创新。面对政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半导体设备企业应抓住机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实现国产化和技术突破,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新闻
推荐产品